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GP或NX方案在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毒副反应评价
    高春燕,赵振慧,刘炜,李妍,李红玉,马小平,李莉,刘丹,李冰玉,李迅
    2022(1):60-6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1.09
    [摘要](307) [HTML](292) [PDF 538.00 K](754)
    摘要:
    目的 观察GP方案与NX方案在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内科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既往接受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GP组(48例)和NX组(48例)。GP组给予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NX组给予NX方案(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共治疗6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研究终点为肿瘤进展时间(TTP)和药物毒副反应。结果 NX组ORR、DCR虽高于G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TTP略高于NX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患者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N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X组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方案与NX方案对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相当,值得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高,可根据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耐受程度来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急性放射性皮炎防治研究进展
    曾小玲,盛小伍,周晓,戴捷
    2021(5):524-52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02
    [摘要](375) [HTML](207) [PDF 511.34 K](724)
    摘要: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一种由肿瘤放射治疗、职业性或意外事故以及战时核辐射等大剂量射线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损伤,常发生于辐射后数天至数月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放射线直接或间接诱导细胞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坏死相关。现代医学对急性放射性皮炎有效防治尚无统一共识。本文旨在将近年来针对急性放射性皮炎药物和物理防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研究方向。
    3  染色体外环状DNA调控肿瘤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龙瀛,任华益,周晓
    2022(1):1-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1.01
    [摘要](270) [HTML](256) [PDF 397.83 K](699)
    摘要:
    真核生物细胞DNA绝大部分都包含在长链线性染色体中,此外,环状DNA分子同样广泛存在,例如线粒体DNA和染色体外环状DNA(eccDN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eccD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有关。本文综述了eccDN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耐药中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4  蛋白酶激活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王明,张亮,毕谆,肖婷,杨诚
    2021(5):519-52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01
    [摘要](359) [HTML](111) [PDF 696.33 K](634)
    摘要: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也与肿瘤细胞转移有关。目前,抗血管生成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蛋白酶激活受体(PAR)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已被证明可以作为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研究发现,PARs可被凝血酶激活,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可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本文主要介绍了PARs的活化机制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并对近年来靶向PARs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的结构、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5  妇科肿瘤卡铂化疗所致过敏反应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2022(4):413-42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4.01
    [摘要](487) [HTML](222) [PDF 903.72 K](617)
    摘要:
    铂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化疗。卡铂作为顺铂的衍生物,属于第二代铂类抗癌药,具有“等效、低毒”的特点。过敏反应是卡铂化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急性过敏反应可危及患者生命。预防卡铂过敏、及时诊断并给予规范治疗,对于提高妇科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的制定,旨在为妇科肿瘤医师提供借鉴和指引。
    6  1例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致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病例分析
    董利森,王越,邬旭日,刘俊祥,苏长海
    2021(5):645-65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22
    [摘要](511) [HTML](594) [PDF 463.64 K](600)
    摘要: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指南推荐结直肠癌术后使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作为辅助化疗方案,化疗过程中常出现手足综合征、恶心、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较少引起血糖异常。本文报道1例37岁男性结肠癌患者(既往无糖尿病)术后使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5个周期后,血糖持续升高;化疗第7周期后,停用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给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患者血糖逐渐好转。停用化疗药物6个月后,患者仅服用二甲双胍即可控制血糖正常。
    7  三级淋巴结构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朱甜,王佑权
    2021(6):673-67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6.04
    [摘要](355) [HTML](91) [PDF 449.60 K](558)
    摘要:
    免疫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即使阻断免疫检查点在多种肿瘤中均能有效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但肿瘤免疫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三级淋巴结构(TLS)为抗肿瘤细胞的产生和体液免疫应答提供了关键的局部微环境,在多数恶性肿瘤中,TLS的存在与良好的预后相关,但在少数恶性肿瘤中,TLS对患者的预后价值尚存争议。因此,进一步解读TLS与不同肿瘤类型之间的关系可能为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8  临床常见静脉输注用抗肿瘤药物的输液器选择
    谭志美,郑春茂,王安发,周西滢,成浩
    2022(3):400-40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3.18
    [摘要](472) [HTML](0) [PDF 537.63 K](541)
    摘要:
    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结合文献,对近年来包括10余种新型分子生物靶向药物在内的51种临床常见静脉输注用抗肿瘤药物的输液器选择进行总结,包括普通输液器、PVC材质输液器、精密过滤型输液器或避光输液器等,从用药安全、有效角度考虑,针对不同药物选择适宜的输液器类型,为临床常见静脉输注用抗肿瘤药物的输液器选择提供参考。
    9  结直肠癌住院患者分阶段药学监护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薛静,黄小艳,高旻,黎小妍
    2022(1):117-12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1.18
    [摘要](120) [HTML](104) [PDF 1.18 M](538)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结直肠癌(CRC)住院患者分阶段药学监护模式。方法 制定住院CRC患者分阶段的药学监护模式及监护内容,依据该监护模式对1例使用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左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发生3度迟发性腹泻及2度口腔溃疡的CRC患者进行分阶段药学监护。具体内容包括化疗前的药学监护,如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评估、既往不良反应程度的评估、化疗药物剂量调整的评估;化疗中的药学监护,如化疗药物预处理的合理性、化疗药物致吐级别的评估与监护;化疗后的药学监护,如不良反应监测、出院带药建议及患者用药教育。结果 通过制定并实施CRC患者分阶段药学监护模式,患者得到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药品不良反应得到了及时发现与干预。结论 通过制定住院CRC患者分阶段药学监护模式,临床药师可以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的用药监护;本模式可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10  维康醇与维泰醇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刘旺,王衡,黄剑,李本义
    2021(6):651-65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6.01
    [摘要](126) [HTML](56) [PDF 507.47 K](504)
    摘要:
    维泰醇是从短叶红豆杉树皮的真菌突变株中提取并纯化的单体化合物,维康醇是其氧化物异构体。近期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抗肿瘤活性,可干扰肿瘤细胞中多重信号通路的活性,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维泰醇可特异性作用于黄嘌呤氧化酶,促进细胞内活性氧堆积,激活内源性凋亡通路,导致细胞死亡。蛋白质谱研究表明,维泰醇可特异性地与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中的4种酶蛋白结合,扰乱线粒体有氧呼吸功能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ATP的产生,遏制体内肿瘤生长。维泰醇与维康醇均表现出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研究还指出,维泰醇具有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性,对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目前在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的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成药前景。
    11  34例骨肉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分析
    赵晨,兰云意,杨柱梅,史筱倩,周永春,孔树佳
    2022(1):77-8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1.12
    [摘要](364) [HTML](262) [PDF 438.72 K](479)
    摘要:
    目的 分析骨肉瘤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和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探讨肝损伤和骨髓抑制的发生与MTX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12月使用HD-MTX治疗的34例骨肉瘤患者,采用HPLC法测定MTX静脉滴注开始后24 h、48 h、72 h的血药浓度(C24 h、C48 h、C72 h),同时测定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和血常规,采用 Pearson法分析药物性肝损伤和骨髓抑制的发生与不同时间点MTX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HD-MTX化疗完成后,16例患者(47.06%)出现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GPT升高;19例患者(55.88%)出现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WBC和NE下降。GPT升高与MTX血药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WBC和NE下降与24 h、48 h的MTX血药浓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 HD-MTX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MTX血药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但骨髓抑制的发生与MTX血药浓度显著相关,给药后24 h 和48 h的MTX血药浓度越高,患者越易发生骨髓抑制。
    12  叶酸及其代谢酶基因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蒋瑜羽,王东红
    2021(5):535-53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04
    [摘要](206) [HTML](158) [PDF 411.60 K](466)
    摘要: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有研究显示,缺乏叶酸可能导致宫颈癌。MTHFR基因及MTRR基因是影响叶酸水平的重要因素,其编码的蛋白是叶酸代谢通路的关键酶。MTHFR是一种能将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为5-甲基四氢叶酸的关键酶,维持着DNA的正常甲基化反应,这是叶酸代谢循环的主要形式。MTRR是一种辅助酶,有研究报道其基因多态性与癌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叶酸缺乏是否系宫颈鳞癌的致病因素或增加其易感性,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争议且尚无定论。因此,本文旨在对叶酸水平及参与其代谢的关键酶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3  基于Oncomine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FAM20C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王卉,李广,刘国炳
    2021(5):570-57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09
    [摘要](175) [HTML](333) [PDF 3.24 M](454)
    摘要:
    目的 通过深度挖掘Oncomine数据库中的基因信息,分析FAM20基因家族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Oncomine数据库查找有关于FAM20基因家族的研究信息,并对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在Oncomine数据库中摘录所选取的FAM20家族成员在宫颈癌中的生存信息,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生存分析,根据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发现FAM20基因家族中仅FAM20C基因对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意义,再使用TCGA数据库对FAM20C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生存信息进行验证。用cBioPortal分析FAM20C基因相关蛋白功能及途径富集,通过String构建FAM20C基因的相关蛋白网络图,分析蛋白富集的生理过程。结果 在Oncomine数据库中共收集33项FAM20家族成员在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的研究。对不同成员进一步分析发现,FAM20BFAM20C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对FAM20BFAM20C基因在Oncomine数据库中的表达情况及生存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发现FAM20C高表达时患者生存率降低(P<0.05),与TCGA数据库所验证的结果大体相同。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到FAM20C相关蛋白DMP1、AMELX、AMBN、MEPE、ENAM、FGF23、AMTN、SPP1、AHSG,主要富集于牙齿及骨组织的发育调控、柱状上皮细胞的分化调控以及细胞黏附过程。结论 FAM20C基因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对宫颈癌患者的生存产生影响。同时,靶向FAM20C基因可能是宫颈癌潜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4  PKM2在肿瘤代谢中的作用和转化研究
    李朵,肖迪,楚菲依,杨小平
    2022(3):303-31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3.04
    [摘要](151) [HTML](136) [PDF 1.16 M](454)
    摘要:
    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与正常细胞有较大差异,肿瘤的可塑性强是导致靶向肿瘤代谢治疗研究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丙酮酸激酶是细胞糖酵解通路的关键酶,可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并产生三磷酸腺苷。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可以通过增强Warburg效应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合成代谢,还能够进入细胞核内作为共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调节基因转录,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PKM2在Warburg效应、合成代谢和肿瘤微环境方面的新突破,并简要介绍了PKM2的非代谢功能以及PKM2靶向小分子药物临床转化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15  自噬与肿瘤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李双辉,陈艳华,吕莹
    2022(3):331-33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3.07
    [摘要](99) [HTML](37) [PDF 881.81 K](448)
    摘要:
    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是临床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化疗在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化疗耐药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预后。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其大分子并破坏细胞器的一种生物自我消化过程,可维持细胞稳定并保护细胞,大量证据证明,自噬与肿瘤的发生、转移、靶向治疗和耐药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基础实验及临床试验,分析自噬与肿瘤耐药之间的关联,探讨自噬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研发特异性靶向阻滞自噬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16  lncRNA PVT1通过miR-1207-5p靶向调控Wnt6/β-catenin2信号通路对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影响
    姚艳,黄秀敏,刘争进
    2021(5):561-56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08
    [摘要](115) [HTML](166) [PDF 4.84 M](443)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TV1对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61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qRT-PCR检测miR-1207-5p、lncRNA PVT1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构建lncRNA PVT1沉默细胞系,分为Ovcar3-siPVT1组、Ovcar3-siNC组、NC组。采用MTT和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1207-5p与lncRNA PVT1、Wnt6的靶向关系,StarBase和TargetScan网站预测相应miRNA可靶向结合的基因;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6/β-catenin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siPVT1+过表达miR-1207-5p、siPVT1+过表达Wnt6细胞系,以siPVT1+siNC为对照,验证lncRNA PVT1的调控作用。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中lncRNA PVT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与NC组和Ovcar3-siNC组相比,Ovcar3-siPVT1组中lncRNA PVT1的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克隆数、侵袭数减少,细胞迁移率降低,Wnt6、β-catenin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证明miR-1207-5p与lncRNA PVT1、Wnt6具有靶向关系。经StartBase和TargetScan网站预测分析,miR-1207-5p分别与lncRNA PVT1、Wnt6存在靶向结合位点。与siPVT1+NC组相比,siPVT1+过表达miR-1207-5p组和siPVT1+过表达Wnt6组细胞克隆数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lncRNA PVT1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高表达。高表达lncRNA PVT1可能通过上调miR-1207-5p表达增强Wnt6/β-catenin2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促进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17  阿昔替尼单药或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伴肝转移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孟旭辉,刘龙发
    2021(6):724-73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6.11
    [摘要](330) [HTML](275) [PDF 578.17 K](438)
    摘要:
    目的 研究阿昔替尼单药或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伴肝转移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肾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3例接受阿昔替尼单药口服治疗,观察组13例接受阿昔替尼口服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61.5%)显著高于对照组(30.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8+、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皮疹、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除皮疹外,两组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昔替尼单药或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均能为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伴肝转移肾细胞癌患者带来疗效获益,且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疗效和免疫功能获益均显著优于单药治疗,但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造成了不良反应的显著增加。
    18  某肿瘤医院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合理应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
    刘芬,龚倩,符一岚,李花,潘勇,伍奕
    2021(5):624-62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5.18
    [摘要](592) [HTML](449) [PDF 470.70 K](437)
    摘要:
    目的 制定《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分析湖南省肿瘤医院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合理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建立方法,结合中国、日本等国以及FDA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药品说明书、NCCN指南、CSCO指南等,制定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DUE标准,评价本院108例患者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应用情况。结果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适应症不合理51例(47.2%)、用法用量不合理43例(75.4%)、联合用药不合理10例(17.5%)、治疗周期内血常规监测不合理73例(67.6%)、止吐预处理不合理47例(43.5%)。超适应症使用比较普遍。108例点评病例中,符合说明书适应症9例(8.3%)、超适应症使用99例(91.7%),其中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超适应症48例(48.5%)。结论 本院建立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DUE标准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9  1例奥希替尼致神经毒性不良反应报道
    杨飒,蒲兴祥,王倩之,龚倩,邬麟
    2022(2):272-27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2.02.22
    [摘要](345) [HTML](166) [PDF 990.26 K](433)
    摘要:
    1例EGFR 21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的Ⅳ期肺腺癌患者服用埃克替尼16个月后疾病进展,基因检测结果为T790M突变。改用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4个月后出现行为异常,6个月后返院复查脑部MRI示脑转移瘤较前减少并缩小,但出现脑白质疏松,后于外院就诊期间发生癫痫,经分析考虑为奥希替尼所致神经毒性。本文首次报道了奥希替尼的罕见神经毒副反应,旨在提醒临床使用奥希替尼须警惕神经毒性。
    20  大剂量甲氨蝶呤的用药规范性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张小丹,孙言才
    2021(4):497-50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1.04.18
    [摘要](335) [HTML](0) [PDF 457.70 K](417)
    摘要:
    目的 调查某医院血液科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的用药规范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MTX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某院血液科接受HD-MTX化疗的患者64例。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MTX用法用量、水化碱化处理、合并用药情况、血药浓度监测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MTX排泄延迟及化疗不良反应等。结果 64例患者中,日均静脉水化量<1500 mL·m-2 22例(34.38%),每日碱化液体量<100 mL 36例(56.25%),血药浓度监测不规范59例(92.19%),合并用药不适宜63例(98.44%)。共计发生不良反应50例次,包括骨髓抑制23例次,肝功能损害14例次,肾功能损害5例次,黏膜损伤8例次。日均静脉水化量、是否碱化是导致MTX排泄延迟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排泄延迟组与排泄正常组患者肾功能损害、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某院血液科HD-MTX的使用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水化碱化不充分、血药浓度监测不规范、合并用药不适宜等。HD-MTX排泄延迟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用药规范性密切相关,临床需进一步加强HD-MTX用药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我要投稿 杂志简介 杂志简介 二维码
    TOP
    ×
    《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编辑部打假维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