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FLT3 抑制剂的抗肿瘤研发现状

      2015(1).

      摘要 (23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FLT3 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对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起关键作用。FLT3 的异常激活与多种肿瘤特别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FLT3 为靶点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为多种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有许多FLT3 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靶向抗肿瘤领域有巨大的前景。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的FLT3 抑制剂的适应症及其研发状况进行综述。

    • 地西他滨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5(1).

      摘要 (11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为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临床疗效,被用于治疗各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本文就地西他滨在各种恶性血液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EG-I-dC16 酸敏释药胶束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2015(1).

      摘要 (10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聚乙二醇- 亚胺键- 棕榈酸酯(PEG-I-dC16)酸敏释药纳米胶束,并考察载阿霉素胶束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及药物被细胞摄取的情况。方法 通过透析法制备载阿霉素胶束,采用紫外法测定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用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 电位。进一步采用MTT 法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摄取量,并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核内的药物蓄积量。结果 分子量为2000 的PEG 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7±1.1)%和(49.8±2.2)%,平均粒径为(72.3±2.5)nm。酸敏释药胶束的细胞药物摄取量与细胞毒性均高于非酸敏释药胶束,且在细胞核的药物蓄积量也比非酸敏胶束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dC16 酸敏释药胶束可增加细胞或细胞核对阿霉素的摄取量,提高其体外抗肿瘤效果,为开发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提供了研究基础。

    • Livin、Caspase-3 蛋白在不同胃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5(1).

      摘要 (6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Livin、Caspase-3 蛋白在不同胃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 年3 月~2014年3 月在哈里逊国际和平医院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 atrophic gastritis)的患者2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非肠化的患者30 例、CAG 伴肠化的患者30 例以及胃癌患者30 例(其中低分化组10例、中分化组10 例、高分化组10 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和比较各组患者胃病变组织中Livin、Caspase-3 蛋白的表达。结果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AG 非肠化、CAG 伴肠化和胃癌组织中Livin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43.3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中Livin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AG 非肠化、CAG 伴肠化、胃癌组织中Caspase-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53.33%、46.6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中Caspase-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Livin、Caspase-3 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505,P<0.05)。结论 Caspase-3 与Livin 蛋白的表达失调促进了胃癌的发生,二者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胃癌。

    • 冰己抑瘤丸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胶质瘤的疗效及其机制

      2015(1).

      摘要 (68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冰己抑瘤丸对替莫唑胺治疗胶质瘤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90 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冰己抑瘤丸+ 替莫唑胺组(A 组)、汉防己+ 替莫唑胺组(B 组)和安慰剂+ 替莫唑胺组(C 组),每组30 例患者。完成相应的化疗方案6 周期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水平。对患者随访2 年,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KPS 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评分。结果 A 组、B 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血清VEGF、EGF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A 组治疗后VEGF、EGFR 水平显著低于B 组及C 组,且B 组明显低于C 组(P<0.05)。三组治疗后2 年的KPS 评分、QOL-BREF 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NIHSS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A 组治疗后2 年的KPS 评分、QOL-BREF 评分均明显高于B、C 组,而NIHSS 评分显著低于B、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冰己抑瘤丸能有效提高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显著抑制VEGF、EGFR 的表达水平有关。

    • 多西紫杉醇联合FOLFOX 改良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2015(1).

      摘要 (8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多西紫杉醇联合FOLFOX 改良方案(奥沙利铂+ 亚叶酸钙+ 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实验组给予多西紫杉醇+FOLFOX 改良方案化疗,对照组给予FOLFOX 方案化疗,治疗2 周期后评定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完全缓解(CR)0 例,部分缓解(PR)18 例,稳定(SD)12 例,进展(PD)10 例,临床获益率(CBR)为75.0%,无进展生存期(PFS)7 个月。对照组40 例患者中,CR 0 例,PR 14 例,SD 13 例,PD 13 例,CBR 为67.5%,PFS 5.5 个月。两组CB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PFS 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FOLFOX 改良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尚可,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 联合检测结直肠癌术前血清CA199、CEA 对预后评估的作用

      2015(1).

      摘要 (109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结直肠癌术前血清CA199、CEA 对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采集126 例结直肠癌术前血清,通过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CA199 和CEA 含量,并根据检验结果划分为CA199(-)/CEA(-)、CA199(-)/CEA(+)、CA199(+)/CEA(-)及CA199(+)/CEA(+)四个组,比较其临床分期和生存期。结果 CA199(+)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且与CA1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CEA(+)患者生存期远远低于其它三组;CA199(+)/CEA(-)组患者生存期要低于CA199(-)/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前血清CA199 阳性者比CEA 阳性者呈更短的生存期,CA199(+)/CEA(+)组预后更差,临床应重视CA199 阳性患者的预后。

    • 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

      2015(1).

      摘要 (8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筛选既往应用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20 例纳入A 组,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的22 例患者纳入B 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疗程、预后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 两组患者年龄、分化情况、转移部位、Kamofsky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总周期数、最长周期数和平均周期数均低于B 组,中位周期数高于B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疗效优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中位进展时间和中位生存期均大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系统不良反应与毒性分级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优于联合奥沙利铂,患者生存期相对更长,肿瘤再次进展时间更晚,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多数患者可耐受。

    • 2013 年某三甲肿瘤医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分析

      2015(1).

      摘要 (7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麻醉药品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3 年我院麻醉药品处方、诊断、科室及用药频度(DDDs),探讨各种麻醉药品的使用模式。结果 2013 年我院共有13 万余人次使用麻醉药品,按肿瘤类型排序依次是:胸部肿瘤(24.9 %)、妇科肿瘤(22.1 %)、消化道肿瘤(21.6 %)、头颈部肿瘤(9.8 %)、乳腺癌(9.3 %)、骨软组织肿瘤(4.9%)、泌尿系肿瘤(3.1 %)、神经系统肿瘤(3.0 %)、血液系统肿瘤(0.93 %)。外科病房消耗以注射剂为主,内科病房消耗以口服剂型为主。结论 从当前麻醉药品的使用模式来看,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医生在癌症疼痛治疗方面应强化麻醉药品替代、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合理用药意识。

    • 中国乳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临床生物学意义的Meta 分析

      2015(1).

      摘要 (5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各文献中乳腺癌患者数目的汇总,通过Meta 分析的方法来描述中国患者CerbB-2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规律,从而为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过去10 年中国内发表的有关CerbB-2与乳腺癌的文献,对原始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CerbB-2 阳性表达率的平均值为52.8%,95%的可信区间为46.2% ~ 59.3%。CerbB-2 阳性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月经状况以及肿块大小有关,与患者年龄无关。CerBb-2 与乳腺癌的其余诱发因素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与ER、PR 呈负相关,与P53 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此外,CerbB-2 的表达还影响淋巴结转移以及生存时间,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结论 CerbB-2 作为生物学分子指标,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极为可靠的生物学指标。

    • 乐山市医护癌痛的认知状况分析

      2015(1).

      摘要 (5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乐山市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知现状。方法 对本地区18 家医院的肿瘤诊治相关医护人员共318 人以问卷形式进行癌痛认知调查。结果 完全相信病人疼痛程度者占31.8%,担心病人使用阿片类药易成瘾者占30.7%,了解并应用疼痛分级数字化评分确定癌痛等级者占46.2%,26%的医护人员秉持“不痛不给药”的观点,将杜冷丁用于止痛治疗者占16.4%,18%的医护人员对吗啡类药物的副反应不予处理,用药后未评估者占23.5%,31.2%的医护人员未遵循三阶梯止痛原则。比较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知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乐山地区癌痛治疗尚存在医护自身判断疼痛程度、担心病人成瘾、对药物副反应处理不及时等情况。

    • 社区护理干预对居家癌痛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5(1).

      摘要 (6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社区护理干预对居家癌痛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本社区所收治的35 例居家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NRS 数字疼痛评估量表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针对患者的情况予以综合性社区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疼痛程度也较干预前明显缓解,多表现为无疼痛或轻度疼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居家癌症患者的自身病情,结合其疼痛情况予以合理、科学且全面的综合性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 周剂量多西他赛同步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2015(1).

      摘要 (6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周剂量多西他赛同步放疗治疗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70 例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步放化疗周剂量组)和对照组(同步放化疗标准剂量组),每组35 例。观察组采用多西他赛(TXT)25mg/m2 静滴,d1;奈达铂30mg/m2 静滴,d1;每周1 次,共6 周;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TXT)75 mg/m2 静滴,d1;奈达铂25 mg/m2 静滴,d1-3;每3 周1 次,共2 周期。两组放疗均采用3D-CRT,靶区剂量60~66 Gy/6-7W。根据RECIST 1.1 版的标准评价和比较两组的肿瘤近期治疗效果并计算有效率(RR),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CTC 3.0 评价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0%和68.57%,观察组患者的1、2 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9%、41.1%和17.90 个月,对照组患者1、2 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9.6%、38.5%和17.40 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标准剂量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相当,但其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 2015年第1期目录

      2015(1).

      摘要 (67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我要投稿 杂志简介 杂志简介 二维码
TOP
×
《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编辑部打假维权声明